七猫:普京婚变

83_22

编译_七猫

丈夫说:这是我们共同的决定,我们的婚姻已经结束了。我们现在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连彼此碰面的机会都不多。我们将永远是亲密的朋友,这一点不会改变。

妻子说:他工作太忙,我们的孩子也都成年了。是的,我们是和平分手的。

双方的面色平静,甚至带着微笑。在此之前,他们还相携在莫斯科大剧院观赏了一出芭蕾舞剧。听上去,这就像是一场普通的离婚,像是俄罗斯婚姻法关于离婚的标准案例:在经过30年的婚姻生活后,他不再爱她,她也不再爱他,而且他们没有还未成年的小孩,于是他们只需要去登记处,每人交400卢布的手续费(约合人民币76元),然后回家等一个月左右,离婚手续就正式完成了——没有所谓的正式分居阶段,也无需闹上法庭,如果双方都没有异议的话,财产直接对半平分。

然而这绝不是一场普通的离婚,因为丈夫是普京,俄罗斯现任总统。在俄罗斯这个不鼓励离婚的东正教国家中,他们是300年来第一对在任上宣布离婚的“第一夫妇”。

83_2

寂寞的第一夫人

即将卸任的普京夫人柳德米拉现年55岁,她出生在加里宁格勒,曾经是苏联航空公司的空姐。1980年,柳德米拉跟朋友一起相约飞往列宁格勒度假,结果被意外邀请去看戏,然后在戏院外面的台阶上,经由朋友介绍而认识了一位被昵称为沃洛佳的年轻男子,那就是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两个年轻人在1983年6月结婚。普京的官方自传透露,当时他对柳德米拉说,“我知道,如果我不能在两年之内结婚的话,我就永远不会结婚了。”1985年,他们有了长女玛丽亚(昵称玛莎);次年,第二个女儿叶卡捷琳娜(昵称卡佳)出生。

然而,她几乎从来都是寂寞的。在他们相识之时,普京就是克格勃的情报人员,这也就意味着,他将始终保持着与妻子的心灵距离。在2000年普京首次就任总统之前,柳德米拉曾经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克格勃有个不成文的铁则:别让你老婆知道太多事。因为,妻子知道得越少,她越能睡个好觉。”

1985年后,普京被派到德国的德累斯顿从事情报工作。柳德米拉曾向传记作家奥列格·布罗德斯基抱怨,在这段日子里,她寂寞得几乎难以忍受,当时她怀着7个月的身孕,还带着一个周岁左右的女儿,而她还得去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然后自己拎着一个大包上楼。

2008年,一部名为《秘密之吻》的电影在俄罗斯小规模上映,据说,这部电影便是根据柳德米拉的生活所改编的。在电影的一开头,电影的女主角就在圣彼得堡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而她不得不独自面对治疗和复健的所有困难,她那担任圣彼得堡副市长的丈夫则忙于公务,只能派助手去代为探访——这正是柳德米拉在1994年的真实遭遇,当时她颅骨和脊椎受伤,但普京却连一次医院都没去过。

在普京成为国家总统之后,这种情况显然也并未好转。2005年,柳德米拉曾接受过三家报纸的采访,她抱怨道,普京太过醉心于工作,“忘记了一个人需要生活,而不是只懂工作”。至于家务活,在结婚后不久,柳德米拉就明白了,“所谓的家务责任,应该完全由女人来承担”。

在莫斯科的政治家圈子里,普京和夫人之间的疏远早已不是秘密。最近数年来,柳德米拉已经很少出现在国事场合中,事实上,自普京于去年年底第三次就任俄罗斯总统以来,直至这次宣布离婚之前,普京夫妇还从未同时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甚至不清楚这位“失踪”的第一夫人居住在什么地方,尽管很多人猜测,她已经回到了普京的家乡圣彼得堡。

在他们宣布离婚的时候,柳德米拉将自己极少陪伴丈夫出访的原因归为“讨厌飞行,而且一直不喜欢出现在公众面前”,尽管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空姐,这让“讨厌飞行”的理由听上去有几分不可信;然而可以确认的是,与拥有克林姆林宫官网单独版块的梅德韦杰夫夫人不同,柳德米拉并不那么乐意接受自己的“第一夫人”身份。在普京第三次当选总统后,他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家里人对此很不赞同”,但他接着就强调这是私人事务,因而不再进行进一步的回答。

在普京宣布离婚后,他的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接受了一个反对党电台的采访,并明确将总统的离婚理由指向他过度繁忙的工作:“看看普京的工作行程吧,”佩斯科夫说,“你就会发现,他的人生已经没有位置留给家庭事务了,这很可能是种不幸;他心中只有他作为国家首脑的责任。”

83_3

第三者疑云

官方说法不能平息外界的种种猜测,尤其是关于“第三者”的传闻:这些年,关于普京婚外情的传言也一直没有断过,先是俄罗斯“艺术体操皇后”卡巴耶娃,后来则是美艳的女间谍安娜·查普曼。

2008年,就在普京的上一个总统任期结束之前,曾经就有传闻说,普京打算秘密离婚,然后跟比他小31岁的卡巴耶娃结婚。要知道,就在几个月之前,卡巴耶娃刚经由普京的介绍成为了俄罗斯杜马。爆出这则绯闻的报纸还信誓旦旦地说,普京跟卡巴耶娃的婚礼就安排在同年六月。

普京勃然大怒。在去意大利探访旧友贝鲁斯科尼时,他拨冗安排了一个采访,并亲自回应了这则绯闻,称这整个报道“没有一个字是真的”。他警告记者们:“我的私人生活不允许任何人干涉。人们必须尊重我的隐私权……至于那些时刻围绕着别人的生活打转、并不吝于用色情的思维去幻想别人生活的人,我总认为那是极恶劣的。”

数日之后,俄罗斯联邦安全机构“拜访”了爆出这则绯闻的报社,然后这家报社就关张大吉了。当然,普京跟卡巴耶娃并没有结婚,但这并不妨碍一年后新的绯闻传出:卡巴耶娃为普京生了个儿子。许多粉丝信以为真,纷纷去卡巴耶娃的官网上留言祝贺,而卡巴耶娃不得不出来发布官方声明否认并无此事,才令绯闻稍事平息;2011年,卡巴耶娃登上了俄罗斯版《时尚》杂志封面,她在采访中谈到自己新添了个小外甥,而所有人都以为那是她的孩子——这可以被看作是她为了平息绯闻的再度尝试。

不过,无论当事人如何否认,普京与卡巴耶娃的绯闻着实算不上是无中生有。毕竟,普京跟卡巴耶娃在一起谈笑风生的照片,可比普京跟妻子的合影要多得多。所以,在普京离婚之后,有不少反对派记者都认为,这是卡巴耶娃“上位”的机会。“玛莎和卡佳可能很快就要添一个新弟弟了。”反对派记者德米特里·古宾写道。

除了卡巴耶娃之外,另一个常常跟普京传出绯闻的女人是安娜·查普曼。查普曼曾经是一名俄罗斯间谍,她一直潜伏在纽约曼哈顿,直到2010年,她与另外9名俄罗斯特工一并被美国FBI抓获。当年7月,查普曼经由两国间谍交换行动被安全遣返回俄罗斯,而当她回到俄罗斯后,查普曼立刻成为了国家英雄。她也得到了普京的亲自接见,普京甚至还指挥这些归国间谍们合唱了一曲爱国歌曲:“祖国从哪里来?从你年轻的心对她许下的誓言中来。”

据《纽约邮报》透露,普京在自己黑海别墅招待了这些间谍们,但随后,只有查普曼得到了普京的特别钦点,并跟他一起乘坐普京的私人潜艇,在贝加尔湖上尽情遨游了一番。“安娜很得普京喜爱,”一位跟查普曼有过公务往来的人说。

然而无论是卡巴耶娃还是查普曼,很显然都没有得到过普京的承认。在普京离婚之后,有关第三者介入的传言甚嚣尘上,而普京发言人佩斯科夫则严词澄清:“在普京的生命中,从来没有另一个女人。”

300年未见的离婚

普京的离婚令人惊讶,因为这非常不“俄国”。毕竟,上一个在任上离婚的俄罗斯统治者,还是300多年前的彼得大帝。当年,彼得大帝尚未即位时,就被母亲逼迫娶了欧多西娅·洛普金娜,两人只共同生活了一周。26岁时,彼得大帝将欧多西娅送进了修道院,其后跟她离婚并娶了叶卡捷琳娜一世,后者也是他的继任者。

“我不相信,”在接受BBC采访时,有俄罗斯人摇头表示自己的难以置信:“我们的领导人不会做这种事情,他们从来不会离婚。”

与欧美等西方国家不同,这个东正教国家将领导人的私人生活视为某种“禁忌”,他们并不需要自己的第一夫人像戴安娜王妃那样成为时尚和自信的化身,他们也不习惯公开讨论领导人的感情世界,因此,即使在普京跟卡巴耶娃还有查普曼的绯闻最为热闹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敢于去质问普京是否打算离婚。

也正因为如此,当普京跟柳德米拉宣布离婚时,明显被布置了任务的记者显得如此紧张,她甚至为自己使用了“离婚”这个词而向总统夫妇道歉。然而,在看了普京跟柳德米拉接受采访的视频后,俄罗斯民众普遍都认为,他们看起来很快乐。“普京”和“离婚”这两个词迅速成为了俄罗斯地区的推特热词,其中有一个男性网友这样写道:“我这辈子见过不少离婚或者打算离婚的女人,但这还是我头一回看见这么开心的。”

许多人也对普京此举表示了认同。“他大可以摆出个花架子来骗我们说一切都好,但他并没有选择那样的双重生活,”专栏作家维克托·罗沙克说,“总统夫妇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显示了他们是真正的人。”而作家米哈伊尔·罗斯托夫斯基则说,普京打破了“俄罗斯的传统禁忌”,并展示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即便是总统也有他的私人生活——而且也会失败。”甚至连普京的坚定批评者、反对党政客鲍里斯·涅姆泽夫也赞许了普京的这个做法:“普京这个人通常都很不诚实,不过,离婚这件事倒显示了他少有的真诚。”

另外,自由派记者梅特耶·加纳玻尔斯基预测普京将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更好的总统:“他家庭生活的不幸已经明显成为了他的负担,可能,他从妻子那里承受了怒气,然后将其撒在了其他人的身上,他越来越易怒的性格就说明了这一点。在离婚后,他会过得更快乐,而这也有助于他治理国家。”

至于他们的两个女儿,玛莎和卡佳现在都已经20多岁了,尽管有传言说她们已经移居外国,但在普京跟柳德米拉离婚后,普京简短地做了介绍,说他的两个女儿还将继续安静地生活在俄罗斯的某处——普京一直将自己的家庭保护得很好,在过去13年里,她们从来都没有暴露在公众面前。普京坚称,他的家人不喜欢公众的视线,所以他也不会让她们出来抛头露面。

稿件来源:《泰晤士报》、《纽约时报》、BBC等

原文链接: http://www.nbweekly.com/news/world/201306/33409.aspx

Avatar
七猫
写作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