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转载)房地产在近一两年内崩溃已经不可避免

很多人认为,只要通货膨胀一直继续下去,房价就会一直上涨。

这种想法太简单了,如果真的如此,那得附加一条件,就是房屋数量不会继续增加。在通胀导致的负利率下,人们手里只要有闲钱,都会去买房,甚至贷款也要买房,很多人甚至透支了未来二十年的收入。这样就会导致对房屋的需求数量迅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有三种可能的后果。一是政府控制土地转让,使供给相对短缺,那么就会引起房价暴涨。二是政府随着房屋需求的增加,而等量增加土地供给,那么房价就会温和上涨,但上涨的幅度会远小于名义GDP的增幅。三是政府加大土地供给,那么房价就会停止上涨甚至下降。

对于第一种情况,基本不可能,除非这个政府疯了,想下台了。第二种情况,在土地相对紧张的一线城市,比较可能出现。第三种情况,正是一般城市的情况,政府会为了增加收入,而加大土地的供给,但政府也不会盲目加大,一旦房价出现下跌,政府又会减小土地供给,尽量使房价稳定。

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不会使买房热潮自动消退。在货币不断的贬值下,名义GDP不断快速增加,使得涌向房市的资金程几何级数增加,并且带动相关产业产能不断扩大,真实的GDP也在不断增加。直到有一天,很多人发现房屋的空置率实在太高了,大多数房屋都租不出去,拥有多套房屋成了负担的时候,卖盘便开始大量涌现,房价和房市就崩溃了。

而这一天其实已经离我们很近了,目前中国的房屋已经严重饱和、空置,即使现在立即停止开发新盘,房屋数量也完全能满足全部城市化的需要了。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51%,而发达国家也就是70%到80%。也就是说,如果现在的空置率达到33%,那么正好满足完全城市化所需要的房屋数量。考虑到正常社会也需要百分之几的空置率。这个数字的上限应该是40%。

算上在建的项目,现在的空置率有没有40%,大家自己判断吧。

从情况类似的东亚国家来看,其它国家在高速工业化的过程中,韩国人均年水泥消耗最高峰时只有大约1吨,台湾为1.3吨(这个数字也是除中国大陆之外,其它国家的历史最高水平),日本为0.7吨。他们当时的城市化率为百分之七十多。

中国现在的人均年水泥消耗是1.6吨还多,而城市化率只有51%。这个城市化率只相当于台湾七十年代末的水平,而当时台湾的人均水泥消耗只有600公斤左右。如果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多的时候,应该是中国水泥消耗量最高峰的时候,按台湾的水平推算,到时人均消耗应该在3.5吨左右。

为什么中国的水泥消耗如此高呢?

一是因为中国的国有经济成分很高,而且监管非常松懈,所以投资效率很低。

二是因为中国的房地产现在有非常高的泡沫,可以说已经透支了未来发展的需求。

所以,那些指望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仍能高速发展十年的人,都清醒一下吧。

对于目前单位面积消耗水泥较大的高层住宅来说,包括室外配套和装修,每平米需要水泥250公斤。如果全国农村每年建设量为10亿平米,每平米消耗水泥150公斤,需要1.5亿吨水泥。按建筑消耗水泥占全国水泥消耗的40%,住宅占建筑总量的80%,去年消耗22亿吨水泥,住宅消耗水泥为7亿吨,减去农村的1.5亿吨,还有5.5亿吨。5.5亿吨水泥,可以建设22亿平米的高层住宅。如果说中国用十五年时间,把城市化率从51%提高到75%,也就是每年2160万人进入城市,每人需要住宅面积40平米,每年需要新建8.64亿平米。

而现在是22亿平米,超了两倍多。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2011年正在施工的建筑总量为103.5亿平米,住宅按80%计算,为83亿平米。项目建设周期按三年计算,每年26.7亿平米。考虑到建设速度是越来越快,开工面积越来越大,那么最近一年开工的住宅面积应该在30亿平米以上(包括农村)。

2012的数据没有公布,相信会更恐怖。

多方判断房价继续上涨的理论是建立在过去十年的经验上的。过去十年房价的上涨是以过年十年的经济模式为支撑的。这十年,房价涨到了五倍左右。同时,中国的煤炭、水泥消耗涨到了三倍,钢铁消耗涨到了四倍,投资占GDP比重从42%涨到了72%。

如果接下来的十年,继续保持这种经济模式,那么2022年中国的煤炭消耗会达到120亿吨,水泥消耗会达到70亿吨,钢铁消耗会达到28亿吨,分别为目前全球产量的1.65倍、2倍、1.8倍,是全球除中国以外其它国家总和的4倍、7倍、3.5倍,人均消耗会达到其它国家平均水平的20倍、35倍、17.5倍。投资总额会超过GDP总额(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只要房价持续上涨,就会保持购房热潮不消退,经济数据就会一直亮丽,就业形势就会一直不错。但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文章来源于凯迪网,作者:蚕茧里的蛾)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011f0102ed1y.html

Avatar
信力建
写作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