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沒有裝過LINE,也沒有用Facebook,你大概也有聽聞或見過熊大、兔兔和饅頭人等等角色吧?
那麼你最近行經數字台,又有沒有見到在宣傳單張架上,除了平日文字多過圖的leaflet之外,還有紅van王、阿蛇和樊Bling Bling等等人物呢?
突然發現,這些虛擬角色無聲無色地走進我們現實生活去。他們明明本身可能只是通訊工具裡的一張sticker,或者手機遊戲平台上的一個人物,但又好像是有生命的一種存在。
就像熊大等,開了Facebook,分享生活動態,比你和我更懂得生活質感。要是你給他回應,他也是會對答如流地跟你聊著。大家給他們的留言,也超越過去我們對卡通人物的想像,而是將他們看成是真人(熊也好、兔也好啦,請各自代入),一個同樣有情感脈動的生命體。
更進一步,阿蛇等走出平面世界,出沒鬧市行必;樊Bling Bling上班前在中環取一份免費報,放工去扭蛋;紅van王到麪包店買點吃的,又到馬會投注站門口打機特開工。雖然他們都是戴著「大頭佛」面具的大玩偶,但他們的「日常生活」被拍下來,上傳到社交網絡平台,活像真人一樣,跟我們的生活產生不同層次的共鳴感。
搞市場策略的向來都要走在潮流之前,能夠洞悉每個傳播渠道的特色,便能發揮最大的廣告效果。社交媒體已經植入人們生活多年,多年以來各大小品牌都陸陸續續介入這個市場,與消費者互動,建立開放、年青、活潑的企業形象。最近幾波行銷策劃,讓我看到社交媒體行銷的其他可能性。
社交媒體普遍以人作為單位,藉著網絡將現實生活拓展,強化和深化人們溝通的維度。而網絡世界的行銷策略均以口建立碑為主,集合個人對品牌的零碎評論,而成立體的品牌形象。最初期引入企業的方法,還是非常正路地開一個official channel,將品牌資訊貼在上面,偶然隨著一點時節祝頌,經己是我們認知中品牌可以在社交網絡所能做到的事。從以上LINE和One2Free的例子,他們就是看準了社交媒體歡迎人多過品牌的宗旨,打造代表品牌的形象,並以此形象滲透至各大社交媒體,真正與客戶們「做朋友」。一個「朋友」遠比一個品牌容易入屋;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說一句話,遠比一個品牌的status update來得感動。
過去經營一個品牌,不過是打一場數字和生意上的戰爭。如今,品牌也要去social的年代,企業必須化作更多分身,才能融入消費者的生活裡。歡迎加入這場廣告RPG (Role-play Game),看來一場character的比拼將要展開……
(原文首發於吉暝水部落格,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