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雯:別把你的愛心「外判」

香港人算是樂於捐錢的。華東水災、汶川地震,連日本三一一,香港募集的善款不少。這固然反映了我們錢銀上樂助,或許也同時是因為我們實在沒時間沒精力沒勇氣去面對災難、不義,只能捐些錢,對自己的良心有個交代。或許,直至這次雅安地震,港人才能掙脫以往的「盲捐模式」,真正面對「行善」與「行善卻助惡」的分別。

要不要捐錢給雅安地震﹖捐給地方政府固然不妥,那捐給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又是否可保證善款用得其所﹖關於這一點,正反兩面的理由都已經有很多人談過的了,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看。今天(4月25日)明報指出,政府啟動的「家是香港」運動,撥出予非政府機構的283個項目中,有50個是由「香港婦聯」或其屬會舉辦。「婦聯」是甚麼﹖「婦聯」也是認可的慈善機構,在其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機構旗下有不少關愛長者、青少年、婦女的活動,甚至有短期食物供應計劃。但同時,「婦聯」的架構成員也包括政協、中聯辦人士、民建聯和新界社團聯會人士。「家是香港」這個看似中性的活動,其遊戲規則卻是明益建制派或聽話的民間組織。若然市民不知就裡,真的以為「家是香港」,那可能是一個不大美麗的誤會——如果按照政府的邏輯,那香港頂多只能是「建制派」的家,而非所有香港人的家。這樣說,不是指「凡建制派做的我們都不支持」或「凡建制派做的一定不好」,而是想指出,即使你跟建制派做得一樣好,也不會得到政府的資助。這樣的遊戲規則,並不公平,卻是遍佈全港任何一個界別的民間組織。

幸而香港人開始醒覺:捐錢是好,但若能走進受助對象的世界,多了解他們的需要,多從平等的角度認識他們,那麼,「捐助」這個行為才不會停留在「良心好過些」的層面,而讓捐助者與受助者的生命都有所改變。深水埗茶餐廳的明哥,還有「平等機會行動」的一眾義工,他們所捐出的食物、物資,其價值只怕是無論如何也比不上東華三院總理上「歡樂滿東華」唱一首歌所捐的金額。但明哥和義工們真正走進社區,走進人群當中;他們贏得的,是市民的認同,是社會風氣的改變。即或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像明哥,都能參與平等機會行動;但在捐錢前搞清楚善款去向,搞清楚慈善團體的背景,不要淪為「盲捐」,那也算是為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而非把自己的愛心「外判」出去後不問不聞。

或許有人會感到香港人對雅安地震的反應有點冷漠;而我個人畢竟仍是十分同情災民的遭遇(其實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仍是這樣想)。但換了另一個角度看,這次「反盲捐」,可能是香港人公民意識的另一課。

原文链接: http://www.inmediahk.net/hkourhome

Avatar
張婉雯
写作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