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错觉,我个人以为最近十年来,随着不满现实和怀念过去的诸多情绪泛起,历史类的文学作品正在经历一个不大不小的热潮。不单是中国的晚明热、帝王戏和民国范,各国作家里都有这股热潮的生产者与推动者。其中,印度作家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的历史小说很有典型意义。
作家亨利·詹姆斯说:“历史小说有一种致命的廉价”,对此我将信将疑。狄更斯的《双城记》,雨果的《九三年》,当然还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伟大的历史小说不算稀有。然而,拙劣品确也比比皆是。自有小说以来,和其他类型小说一样,多数历史小说只能为读者提供某些消遣时光的功能,又反被时光“消遣”,没有多大的文学价值,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类型小说很难摆脱的保守性。
就像侦探小说、犯罪小说骨子里总要预设某种不可逾越的秩序那样,历史小说往往也得臣服于历史的规律,由不得作家挣脱。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附上一篇讨论小人物如何对抗大时代的论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强调自己创造的人物是历史的反抗者,而不是屈服者。可惜的是,没有多少作家领会到这一点。如今,有的作家误将“架空”、“玄幻”、“武侠”当作对历史的超越,往往体现的是对历史的谄媚。在他们的笔下,贯彻着倒果为因、成王败寇的思维逻辑,飘荡着“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的惊悚嚎叫。阅读这类小说的读者,就像《猛鬼街》的观众,其快感无非根源于某种潜在的心理—幸好我没在那个恐怖的地方,幸好我没在那个苦难的时代。
正是在读阿米塔夫·高希的《罂粟海》时,我意识到反抗对于历史小说的重要意义。在中国读者耳中,高希肯定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因为《罂粟海》是他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不过,这位57岁的印度作家在英语世界中早已颇负盛名。他出生于加尔各答,先后就读于新德里大学、牛津大学,是一位社会人类学博士。他曾担任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还在纽约市立大学教过电影和写作,最后专事创作。由于自身经历丰富,加上学术素养,高希的写作起点颇高。他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部部皆有好评。处女作《理性环》获法国美第奇外国文学奖,《阴影线》获印度娑诃德耶学院奖、安娜达奖,《加尔各答染色体》获英国阿瑟·克拉克纪念奖,《饥饿潮》荣膺哈奇字谜图书奖。这部《罂粟海》也进入过布克奖的决选名单,大致能反映高希的文学品位和艺术水准。
《罂粟海》是高希最近创作的“朱鹭号”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的印度,彼时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邦的鸦片工厂还在高速运转,而在满清帝国的销售却遇到障碍。鸦片,即将改变中华的国运,却已改变了印度的生态。不仅如此,罂粟像一股黑暗神秘的历史龙卷风,将种植鸦片的孟加拉农妇、漂洋过海的阿拉伯水手、濒临破产的王公贵族、孤独无助的法国少女、险中求生的美国混血儿、诡异莫测的中国囚犯等,一并吸至“朱鹭号”双桅纵帆船上,从而碰撞出一幕接一幕的悲喜剧。
很特别的是,如此壮阔的历史图卷,如此多样复杂的人物关系,高希偏偏运用了大量细腻笔触来描写,这使得《罂粟海》焕发出与一般历史小说不同的韵味。从长串鸣谢名单里可以看出,这种韵味来源于作家深厚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知识。可是,这种细描手法似乎又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障碍。因为琐细的知识使得整部小说就像“朱鹭号”那样,迟迟到不了岸,也迟迟出不了港,缓慢得就像那个时代。有时候,我觉得高希笔下的好几个人物甚至与他写的恒河猴差不多,吃了鸦片工厂排污口的罂粟渣滓,然后在树上一动不动,神思恍惚。
不过想到《罂粟海》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我又对高希的安排报以理解,这应该只是漫长的序幕。登上“朱鹭号”上的众多人物将横渡孟加拉湾,驶过马六甲海峡,直抵中国广州。在下一部高希作品《烟霾河》中,因为罂粟而纠缠在一起的人们究竟将反抗何等命运,我仍有期待。
原文链接: http://www.nbweekly.com/culture/books/201304/3272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