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与“文化”
赵 牧
近来又有不少“文化人”说,足球上不去的最大根源就是“没文化”。有人断然反击:放屁!马拉多纳有什么文化?不但没文化,简直就是文盲。
说得对不对,这要看这些人嘴里的“文化”指什么。这年头人人喜欢谈论“文化”,但何谓文化就莫衷一是了,争论也就难免驴唇不对马嘴。
“文化”一词有广狭之分,如果说“没文化”是指“竞技文化”还算大致不错。“竞技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别,它是由球员、教练、训练和管理体制等诸多要素综合决定的,此外“竞技文化”还有众多项目之别,不同国家对不同项目的热情程度也有天壤之别。
在中国,谈论运动员有无“文化”,常常指向的是这个运动员是否认真读过几年书,所以写情书要找人代笔就会被当作“没文化”的铁证。但这个“铁证”并无价值。因为球迷永远追随的是技艺高超的球员,而不是会写情书的球员。“竞技文化”既然是鼓励运动员用高超的技艺娱乐观众的“文化”,那么马拉多纳一定是足球文化的代表,乔丹一定是篮球文化的代表。
从狭义的技艺角度看,高俅是有“文化”的,他在汴京街头靠高超的踢球技艺吃饭是够格的;从官场看,他深谙官场规则如鱼得水,显然他也精通官场文化。
“文化”不是装饰品,根据英国泰勒爵士的定义,它是特定民族的生存系统总和。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文化的意义也首先是他在这个文化中活得如何。
以社会学的眼光看,运动员不会写情书是社会分工造成的。过细的社会分工必然会造成大量“片面的人”(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相对),职业运动员更是从七八岁就绑上了竞技战车。如果不能放弃“更高、更快、更强”的理想,不能放弃以竞争态度为核心的竞技文化,指责运动员识字不多不但不当,甚至可笑。马拉多纳、乔丹就算不会写情书,他们会为此自卑么?又有哪个足球迷在乎马拉多纳是不是文盲呢?
虽然不会表达正常的情感不值得夸耀,但要说它可悲,那也只有运动员本人自己感到可悲时才有意义。
“文化”一词在中国体坛还是被管理者用来推卸责任的一个借口——这些运动员没文化,教练的意图无法贯彻等等。
假设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知识对球员是重要的,那么对教练或管理者就理当更重要。奇怪的是,在许多“没文化”的批评,针对球员的最多,教练次之,对管理层的几乎不见。这是个必须颠倒过来的现象。运动员从七八岁起就被交到这些教练和体育组织的官员手中,最后他们成了废物,却要归罪于自己没“文化”,真是岂有此理。
这还不是最无耻的。最无耻的是诸如球迷要求撤换国家队教练,体育官员也有勇气下流到这样的程度,他敢公开说“换了谁都一样,不信你来试试”!这简直是一派专制者的口吻嘛。你想试试么?显然那是不成的。有这样个近乎专制的体育管理体制,追究责任自然免谈,而谈论“文化”的责任更是荒谬荒诞无比了。
1997年1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