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牧博客:师生狗咬狗的细节

师生狗咬狗的细节

对不起,在进入“正文”前,必须说一点“跑题”的话。

就像噩耗传来的第一天我就推测的那样,广东兴宁大兴煤矿“8·7”特大透水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于29日宣布了早就注定的悲惨结论,被困井下的123名矿工全部遇难。

上周,在有关大兴矿难不多的评论中,有两篇值得一读。《请公布七名不负责任专家名单》、《给遇难矿工立碑,碑文该如何写?》。

像以往著名艺人的死亡都会纷纷冲上大江南北报刊的头版、网站的显要位置一样,上周“一个好人”(电影演员傅彪)的走也是如此。在我看来,“好人”匮乏说是不成立的。123条生命的厄运不及一个“好人”的版面待遇,是很难找得出可以摆到桌面上的理论理论的依据的。虽然如此,我还是确信自己知道有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在起作用,比如读者对这类新闻的“心理距离”有远近之别,某些新闻更有“可读性”、“可评性”、“易评性”罢了。

矿难新闻接二连三,大家都麻木了,“可读性差”也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上面两条评论仍然值得推荐,前者抓住了一个具体细节,因为而有力量。

我们知道,在法庭上作伪证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那么,这七个专家为大兴煤矿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作证,导致123名矿工死亡,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如果我们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搞清楚的途径和可能,还指望追究罪行吗?

第二篇矿难评论则以一个很新的视角切入,标题就构成了对读者本身的追问,使之具有了直指人心──对每个读者自身进行拷问的效果。

细节是有力量的;直指人心则更能迫人思考。

什么是细节?

当日本人发现北洋水师的水手在炮管上晒衣服,就知道胜败以定了。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现在可以进入“正题”,就由《大学生请老师嫖娼并敲诈的悲哀》这篇评论说起吧。

中国报刊的评论,充斥着大而不当或正确的废话。比如这篇评论的标题就是废话,正文也充斥着高屋建瓴的空洞说教。除了立场的表达,没有为读者提供除了新闻以外的任何附加值。

表态习惯是垃圾评论形成的常见根源。正像“偏见比无知更有害”所说的肌理,表态习惯也就是喜欢从预设的立场出发,来评判事物。这从一开始就阻断了对新闻进行有价值的评析和深入解读的可能。在大学生请老师嫖娼的事件中,非同寻常的“师生关系”自然是应该紧扣的焦点。即使新闻本身并未提供这些师生关系细节,也仍然可以运用符合常识逻辑做很多有价值的推测。比如:

如果这几个学生不知那老师有此嗜好,如何敢胆大妄为地请老师去嫖娼?

若非经常打成一片,关系好到近乎哥儿们的程度。又如何想象那些学生能以嫖娼为饵并凑效,又如何想象那教师竟敢冒然接受学生的嫖娼邀请?

敲诈行为固然是这几个学生品质的大暴露,但敲诈的失算却很可能表明,比起那个能豁出去不要脸的教师,他们还是嫰多了点,他们被这个社会教得还不够坏,比如他们可能还不知道有这样的拍案惊奇──《嫖娼的层次与恐慌的级别》(徐迅雷)。从大量的社会新闻中可以得知,警察设圈套“抓嫖”早就不算有创意也不算新闻了。那些学生也能如此胆大妄为,反映的不只是他们生长的耳濡目染的环境有多么恶劣,而且考察敲诈与“告密”的高度相关性,源远流长的“告密文化”在中国的校园,是不是已经积极地与经济动机合谋了。而在这方面却正好有很多新闻报道作为实证。

一篇评论如果能勾起读者对新闻本身进行较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一看标题就站队,这样的评论也算有价值了。

2005/9/3

附:上周《日月谈》评论推荐

教育部发飙了!

“取消择校费”不是灵丹妙药

有多少地方政府在“逼”学校乱收费?

中国学术腐败花样百出

限制警察权力 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

更重要的是限制警察权力

百姓庆祝警察之死的冷思考

河南省委副书记错了——负面形象并非出自贫穷

是否发行500元大钞?


原文链接: http://zhaomu.blog.sohu.com/266862141.html

Avatar
赵牧博客
写作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