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崇銘:香港土地供應不足「之迷」

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優化土地供應策略: 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簡報(4-1-2012),香港未來共需4,500公頃土地,以安置2039年的額外180萬人口,其具體計算方法,是每一百萬人需要1,100公頃(即林鄭月娥局長所謂「多開發1﹪」)住宅用地,同時需要1,400公頃的配套設施(圖一)。若按照此一方程式,則香港每開發多1公頃土地,便能額外興建容納400人的房屋。

lr2

然而,假如我們從現實中的啟德新發展區為例,在2004年採用「零填海」方案後,整個發展區的總面積減至328公頃,若按上述土木署的準則,理應可以居住13.6萬人;但現時所見的啟德發展計劃,最終全區亦只有9萬人口,發展密度遠較上述標準低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發展密度的高低,將根本影響房屋供應及可容納人口的數目。

啟德的具體土地用途之中,只有38.2公頃是劃作住宅用途,佔整區總面積僅略高於一成,其餘主要用途尚包括休憩用地(110.6公頃)、體育館(23.2公頃)、商業(23公頃)、郵輪碼頭(7.7公頃)等。可見土地開發對促進香港的社會發展、產業發展同樣重要,並不能單單傾向建興住宅一途。

不過,在啟德僅有的38.2公頃住宅用地中,卻只有9.2公頃(24﹪)被劃作出租公屋,但亦已足以興建13,300單位,足夠3.4萬人居住,囊括了整區總人口接近四成。由此我們可以輕易推算出,就算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再增加,假如悉數用作興建公屋的話,已能居住逾14萬人,較現時規劃人口多出逾五成,若是興建居屋的話,相信亦能吸納相近數目的人口。

近日剛巧看見環保觸角的文章:「何文田前公屋地變豪宅,沒有善用土地資源」(18-4-2013),可說是進一步將不同住宅類型,與土地及房屋供應問題的關係,進一步突顯出來。該會調查過多個公屋重建地盤,發覺不少被轉用途起私樓,平均單位面積達800至1,600呎,單位數量大減,不但未能善用土地,市區公屋亦越來越少。例如北角邨原來有1,956個公屋單位,重建後卻變成710個私人住宅單位;山谷道邨的情況就更加極端,原來的3,112個公屋單位,重建後只剩下526個私人住宅單位,每個單位的平均面積高達1,652呎!

lr1

然則,香港其實欠乏多少土地供應呢?若按照統計處去年7月的最新人口推算,香港到了2039年的人口只有840萬,較現時新增人口130萬(這很可能仍是高估的數字,詳見本土研究社(2013)《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迷思與真相》一書的分析)。假如以啟德的發展密度作為標準,若新增人口全數入住公屋或居屋,則所需的新增住宅用地為355公頃;但即使以啟德的私人住宅發展密度為標準,新增人口全數入住私樓的話, 則所需的新增住宅用地為685公頃,而不是政府提出的2,000公頃。

參考資料:
香港土地供應不足「之迷」示意圖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27055784057167&set=a.32659016743…

環保觸角:「何文田前公屋地變豪宅,沒有善用土地資源」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6282

本土研究社、公共專業聯盟、和聲關注組:「“人文啟德”民間規劃方案2.0 –市區增建公屋方案」
http://localresearchcommunity.wordpress.com/category/啟德善用土地方案/

鏗鏘集:「土地是怎樣鍊成的」
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d=2013-04-15&p=858&m=episode

原文链接: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6319

Avatar
鄒崇銘
写作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