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生码头工人罢工,因为人在外地,我都是通过网络来跟进事件。还记得当时看到港人为码头工人筹款居然超过了200多万港元,觉得非常的惊讶,因为在香港,民众一向对于工潮持事不关己的态度,更不要说踊跃捐款。
而现在,在进入第18天的时候,来自社会的捐款已经超过了400万港元,参加罢工行动的400多名工人,每天能够获得1500港元的津贴。同样在进入第18天的时候,18名大专学生花12个小时苦行,希望能够呼吁更多市民关注这场罢工行动。
大学生支持工潮,倒不算让人觉得意外。香港的大专学生一直以来都有一批人关注基层劳工的生存状况。不过以往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带,他们和一些香港的大学老师一起,在珠三角进行劳工问题调查,为当地的劳工维权,举办讲座,提供服务等。
尽管这样,但是香港民众的介入依然不多。香港虽然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但是在劳工权益的问题上,一直和欧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虽然有法例,也有工会。
在欧美企业中,工会领袖是可以和管理层面对面对话的,因为他们代表了劳方的利益,即便是在东南亚、非洲这些被视为不太发达或者发展中的地区,很多国家的工会组织也很发达,使得外来投资者,不得不把如何和工会打交道、未来如何进行谈判,计算到自己的投资和应变计划当中。
在香港,官方数字是有超过70万人参加了工会。但是说到如何为会员争取权益,因为没有集体谈判权,谈判结果也没有法律保障,所以工会能做的一直有限。而且香港社会,从媒体到大众,过去一直有这样的倾向,那就是罢工会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是没有赢家的行为。
就好像这次看到码头工人罢工的消息,也有不少人表示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码头工人的收入已经不算低了。我听到好几个同行自嘲,如果把码头工人的收入,每个月平均两万多,和一个大学毕业、工作了两三年的记者来比较的话,那可是超过记者的一倍呀。
工资是否合理,在自由市场,出了价没有人接受,那只能加价来招聘员工。其实自嘲的同行们应该羡慕码头工人,因为他们足够团结,愿意用罢工的方式来和资方讨价还价,他们愿意为了自己未来可能得到的而付出代价。
忽然想起新加坡巴士公司罢工的中国工人,虽然带头的工人因为违反了新加坡的法律而坐了牢,但是经过这场工潮之后,巴士公司改善了所有现在聘用的、以及未来将会聘用的中国工人的待遇,而这家巴士公司也落下了一个坏名声,在不少新加坡人看来,这家公司让新加坡在国际社会上,背上了人权不佳的罪名,因为赤裸裸的歧视,就是侵犯别人的人权。
其实码头工人罢工也是一样,是否加薪,或者加薪多少才合理,那是劳资双方最终谈判的结果,对于外人来说,比较对象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但是最终,和大家没有太直接的关联。但是工人们投诉的每天工作12个小时,没有上厕所吃饭的时间,这些都是事实,而这些事实说明了一点:工人们是在一个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作,而这样的工作环境,是和香港这样的一个经济发达的文明社会不相符合的,甚至是侵犯了人权的。
工会的作用,除了维护成员的工资收入,也需要维护成员在一个合理的工作环境下劳动。如果说,大家很难从工资收入上来证明雇主存在剥削,那么工人们的劳动环境,却很清晰地说明了另一种剥削的存在。
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一名同行抱怨,自己工作的报社不愿意刊登,因为会让人觉得参加罢工的人数太多,怕有示范效应。我无法确认真假。但是另外一家电视台临时抽起要播出的罢工专辑,却真有这回事,节目的兼职工作人员在争取无果的情况下,已经宣布辞职以示抗议。
这就是香港,一个依然是资本可以说了算的地方。即便有法律保障新闻自由,有法律保障个人权利,但是遭遇资本的时候,却可以绕过法律,在灰色地带,发挥霸权的威力。
原文链接: http://www.nbweekly.com/column/lvqiuluwei/201304/3288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