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本注定不讨好的书】****
作家走走的《我快要碎掉了》
碎片式读后感
1 这是一部不讨好读者、不讨好编辑、不讨好市场,甚至不讨好写作者自己的作品。
这本书像根刺,把文学的虚无繁荣扎破了,那繁荣原本像猪尿泡那么美。
书里有两个山鲁佐德,她和他讲的是发生在中国的现实种种。
能面世就是个奇迹。别期待其他了,甚至别期待有几个人读她。
2
不知道怎么写书评。
我意思是不会写那种布满“解构、迷宫、先锋、后现代、叙事圈套”的书评。所以这只是一篇读后感。我更喜欢用这个俗词,打小时候起就一直在用的词,读后感。
当你读完某些文字时内心总得分泌出点什么吧,哪怕是一句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即便是看到这个——
“一人超生、全村结扎”,看完不仅有心理反应,生理上也难免会有,比如本能地夹紧裤裆。
这本书同样是被阉割过的。但净身之后的它,依然比那些全须全尾的东西更具雄性特征。
3
虽然一个“好”字太笼统,但在找到更精准的定语之前,我还是要用“好文字”这三个字。既然一句标语都可以,那么好的文字更能激发出读者的双重反应,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就像当年读《变形记》之时,格里高尔·萨姆沙在文章中以甲虫的形态爬行时,胸骨后陡然升起一股焦灼,体内像是被什么点燃了一般,没有明火,那是一大堆闷燃的枯叶产生的热量,炙烤五脏六腑。我巡视了自己的四肢,看它们是不是会突然干瘪下去,咔吧咔吧地,生出肢节。
当坏坏跟着走走进入那个单调的房间时,一种感觉浮现了。幽闭、压缩、某种无形条带在你咽喉部的渐渐束紧——我以为坏坏要被囚禁了,以文学和传授写作技巧的名义。
在我认识到错之前,被关在房间里的是我,一个读者,而非那个讨要稿费的专栏作家。
这本书的作者叫走走,她是个狡猾的写作者。这小女子不动声色,搭建了一个充满镜子的房间,而她自己就隐匿其中。更准确地说,她并未隐匿,她就在某一面镜子里以影像形态静静地站着,和每一面镜子里的影像孪生。
水藏在水里。
如果你无法驯服自己的好奇心你就惨了,很可能就此疯掉。
4
所以必须提醒一下,你完全可以把这本书扔掉或者干脆烧掉,因为假如你不做得决绝点的话,仅仅封面上那个有着焦灼眼神的女子也能逼疯你。
更别说你翻开之后的文字了。
如今我读完了这本书,实话说我有点佩服自己。此外它还激发了我的恶念,我想我若是文字审查官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它禁掉,理由跟你读到此刻脑子里跳出来的东西无关。我猜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犯禁、反动、黄色、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之类,以上都有,但都不构成禁毁的理由,是难读,难懂。
不排除有人跳出来说,不难读啊,我读懂了啊之类,那么说说。
这么说真不是在诋毁读者们的智商,我也是读者之一。好吧我坦白,我也没读懂。
真正的分泌物是能通过科技手段检测出其成分构成的,但内心的分泌物不在此列。这本书尤其是。
她不该诞生,至少不该在这个浮躁和俗不可耐的时代诞生。
让人心疼,不是心疼纸张和制造它们的树木,是读者寥寥,读懂者寥寥。
我知道写作者的苦。
5
走走(这里是呼叫本书作者作家走走,你看,即便这也还需做个注解),你这本书注定卖不好,我敢打赌你在写下它时没有考虑过读者的感受。甚至连“拒绝读者”这四个字也没在你的脑袋里出现过。
可你就是做到了。
此时作为写作者的那个我脸有点发烧。
不是说取悦读者就不好。我是说“取悦”这一行为本身。这个词往往需要一个“目的”,这个目的通常是“自保、获利、高升、发达”,等等。
这些词离一个纯粹的作家很远。
所以走走,你这本书卖不动。就因为你类似于“自绝于人民”的“行径”。
5
看看你都写了些什么。
珍妮弗·伊根写了一本《恶棍来访》,她用了十三个篇章讲了一个故事,每一个都可独立成篇。够碎片了吧,可这不算什么,你见过有哪个作家把PPT也写进小说吗?她,她就这么干了。
再看看你这本书,珍妮弗见了会说点什么呢?也许她会说,好吧,你比我还碎。你是碎片之王。
你的碎片一览:
1, 专栏片段;2,诗歌;3,讣告;4,走走的故事;5坏坏的故事;6,故事接龙;7;huaihuai 与zouzou的E-mail往来
知道我为什么说你是“自绝于人民”了吧。假如你终于俘获了一位读者,即使后者的阅读再虔诚,也会经不住你文字的考验,忍不住会在疯掉之前把你的心血束之高阁。这个时代的活着也是碎片化的,没有几个人有大块的时间把她读完。
我承认我读完了,可那却是一次被你的文字切割的过程。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7
说说那些滋味。
女人隆起的肚皮上有张男人的脸。她的男人俯身查看,男人的脸从肚皮上弹起,撞在前者的鼻尖上。
我被这个出轨的意象惊着了。还有什么比秘密的具象化更让人恐惧的呢?
那,我的秘密会长成什么样子呢?
8
“故事会像人一样,在夜晚时开始躁动,天一黑,好句子就会从大脑的黑暗里爬出来。”
这是走走说给坏坏听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好句子。
假如你不能把整本书都啃完的话,就随便读点什么吧,像去菜市场一样,挑挑拣拣,至少你会淘到些好句子的。还不赖,这本书里有很多,作为心地善良的读者,顺手撷取些,也算是对得起作者了。这就像你受一位热情的果园主人之邀,总得摘几个果子吧。别违心,让味蕾回答而不是舌头。
但不仅仅是这些。苦这种味道可不会轻饶了你的味蕾。
“他们把我弄脏是因为他们觉得我已经脏了。”
这是书中的女孩在叙述自己的被轮奸(趴在她身上的第一个人是谁呢?)。说完,她把黑色披巾蒙在脸上,“呼吸掀一掀,制造一种生命的迹象。”
有段时间,我每天也在干类似的事,提醒自己是个活着的生命体。
9
寻找的反义词是什么?
是不寻找。不是找到。
明的反义词是什么?
是无明。不是暗。
那么碎片的反义词是什么呢?
是不碎的碎片,而非整体。
这似乎是读懂这本书的密钥,还残存好奇的话,你可以捏上它去捅一捅。
10
《悲伤的梦里有辆三轮车》。如果你此刻正在读这本书,请坚持到这个章节。
在书中,这是坏坏的一个梦境。托梦人是一个杀了人的人,杀了不止一个。
他是杨佳。对,非常确定。虽然情节被改动了,死者由警察变成了城管。
这一章本来有119个小节。那个已死掉的、网名叫“非常旅程”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有119个女网友。
那些不存在的章节和那个人一样,从这个世界被删除了。
我曾经想给他写点什么,比如一篇小说。可我读完之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我对她说,你是崔颢。
读完,我确信这些话就是杨佳说的。绝不是一个作家的虚构。
作家走走在2008年11月26日之前的某个日子,她像杜鲁门·卡波特多年前那样,走进了死囚监室,跟杀人者交谈。然后,忠实地记下了这些。
“有人制造了不幸,我只是突然对此作出了反应。”
就是这一句。让我对走走的那次探监深信不疑,她的肉身在电脑旁,可她的确去了那个叫提篮桥的地方,见到了那个人。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加缪的默尔索。
11
回到开头。专栏作家坏坏跟《循环》期刊的杂务姑娘说,我快要碎掉了。后者不知其意。
坏坏告诉她,如果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会从这幢楼跳下去。
碎片的同义词就是死。不管是纸张的、碟片的、还是布帛的,以及肉体的;不管是撕扯、手掰还是剪刀,或是高空坠落,总之,碎片的存在形式就是死。
12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这么称呼老师。这是主流社会发明的用语,并让所有人使用。使用最多的区域是小学生作文。
你肯定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如果在你的学生时代你恰好是个差生的话,你肯定仇恨过你的某位老师。
“差生”这个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发明的。他们(她们)和优等生们明里暗里地使用它。
假如你真的曾经是个“差生”,就有可能被老师拯救过或者放弃过。那个拯救过程一定给你的童年留下过阴影。
差生简平摆脱阴影的过程如同他的名字,简单、平缓,就那么轻而易举轻描淡写地拯救了老师,如果那个女人还可以被拯救的话。
老师把威胁掺入苦口婆心,加以搅拌、自认为不着行迹之后倾倒给简平。
对一般学生而言,这些话具有高标号混凝土的粘滞性和凝速,它将在你的大脑中形成硬硬的一大坨,灵魂的工程师们却把这过程叫做“开导”,把结果称为“开窍”。
简平粉碎了灵魂工程师的工程,看看他是怎么干的。
他说老师你是不是中午吃过大蒜了?并引用专家的建议告诉她,你应该刷牙。
我很后悔在多年前没像简平那样提醒我的老师,您牙缝里有臭豆腐,如果没猜错的话,是王致和的吧。
13
“很奇怪,故事好像一旦产生,就有它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到底是故事所展现的神秘力量,还是命运的必然性在主宰?”
走走或者zouzou,这也是你完成这本书的轨迹。你在一块圆石上推了一把,它就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你失败了,如果说以收获读者的数量来度量的话。
你和你的写作你的书注定应者寥寥。
写到这儿我能看到电脑屏的蓝光映在你脸上的样子。
开始期待你新写的东西,想看看你是不是要幡然悔悟走在取悦读者的路上。
其实我知道,没什么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