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輝:八九香港的博愛精神

有段時間翻看八九年的舊報紙,覺得隨便在裏頭抽出一篇報道或專欄文章,也可以看出很多能夠玩味的東西。像是說,在六四之後,香港人被叫作「十個決定去救火的少年」,然而,至少在六四之前,他們真的有過十指緊扣的時侯。

讓 我從一則6 月3 日的新聞小故事開始講起。話說一天,幾個中學生(幾位搞手剛相識於早前遊行)自發在維園,發起了一個聲援學運的中學生集會,但出席的同學非常之少,因為學 校禁止他們在校內宣傳,很多同學都不知道。幾個搞手大失所望之餘,在面對記者和警方的追問下,不知如何是好,一度落淚,打算收拾離場。

然而,如你所料,轉 機馬上來臨。

突然,有同學拿起大聲公,改為即場在維園宣傳,邀請市民加入, 高峰時有100人。其間,附近的小食亭捐出數十份三文治給同學。後來,音響公司知道他們經費不足,更願意減收500 元的租借器材費用。最後,現場嘉賓劉千石的一句勉勵話語,成了報紙標題: 「人數雖少,精神可嘉!」(1989 年6 月3 日,《明報》)八九年這樣的小故事很多,只要在民主的名義下,難題彷彿都迎刃而解,因為人們都互相支持,休戚與共。這就是當時的香港,那裏有一份可以呼吸 得到的團結友愛。

5 月底,一篇題為〈請原諒〉的專欄文章,令人印象深刻。作者阿濃指出這是前所未有的團結,是跨越政治立場、年齡、信仰及界別的團結,為的是合力爭取民主。為 此,他做了個有趣的宣布: 「阿濃在此宣布:在過去的日子裏,我曾經得罪過一些朋友,或因為誤會,或由於意氣,如今,我看到他們的名字,與我一起,站在支持北京學生的行列,請接受我 的道歉,原諒我過去的不是,讓我們為了正義,為了中華民族的前途,繼續站在一起,像同志一般,互相合作,互相支持。」(1989 年5 月30 日,《明報》)

在強權之下, 阿濃筆下的「團結、合作和支持」,都是有助於爭取民主的「偉大基礎」,他續寫道: 「從今天起,我將更努力摒除成見,不隨便去討厭一個人,責怪一個人,我希望在愛國和爭取民主的道路上, 我們有一致的方向, 共同的語言。」

八 九年的危機,迫使香港演繹出一份團結友愛,但它不只點燃於天安門廣場,我更常想強調,在那短短兩三個月之間,它更頻繁而具體地出現在香港人之間。這份團結 友愛(又名博愛),既強調集體、連結和原諒等社會價值,又混合了感性和直率的人格特質。這構成了八九年香港的一個特殊面貌,它超越了過去香港人不問政事、 只顧消費搵銀和各自各精彩的狀態。

讓我們繼續回憶這份來自八九年的博愛精神,我將以阿濃的同一篇文章作結: 「從今天起,我將不胡亂猜測別人的動機,不論他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只要他今天肯說肯做公道事,我都感謝他。每一個人都有改正自己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有 做好事的權利,不論遲早。不要去翻舊帳,大家攜手向前。這是我最殷切的願望。」

文.陳景輝

文章刊於明報副刊世紀版 2013-05-30

原文链接: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6766

Avatar
陳景輝
写作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