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俱備,豈能不死
論文憑試中文科之困局
前言:
中午時,無意中看到星期日檔案的預告片,心想,終於有人願意探討這個課題了!可惜當我趕回家,電視上播放的竟然是令人失望的廣告雜誌乙個。
於是,我在FB打了這句STATUS
「點解又係何漢權同雷鼎鳴??!! 佢地憑咩講中文科??? (蕭源更不在話下!) 還用學友社模擬試評價文憑試… 如此低水平的「分析」,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並無助於解決中文科的死局!!!」
看來,又是老夫出手的時候了。
正文:
如同一切課程問題之討論,要深入研究文憑試中文科問題,必須從教、學、評三個角度逐一分析。否則,所謂「分析」必然是瞎子摸象、扣槃捫燭。
貪多務得的教學課程設計
首先,容我先從問題的源頭,即「教」的角度切入。同時,我必須指出,這裡提出的「教」,並非獨獨針對前線老師或辦學單位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事關更大的責任其實是來自整個課程的設計者,即教育局袞袞諸公。
一如所有學習領域(KLA,Key Learning Areas),中文科也有自己的課程設計理念,而以下來自教育局網頁的文字,正好說明本港中文教育政策及發展的理念。
學習領域定位
中國語文是學習各門學問的基礎,而語文學習必須在學生的母語基礎上發展。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要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要學生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能說流利而得體的粵語和普通話,同時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發展高層次思維能力和良好思維素質,得到審美、品德的培養和文化的薰陶,以美化人格,促進全人發展。
表面上,上述官方文字並無什麼大問題,一切還不是「攞你命三千」式的大雜燴。但當我們細心咀嚼當中的文字,便會發現他們對學生的要求其實很高。
不僅要學生「掌握」「規範的書面語」,還要「能說」「流利而得體的粵語(和普通話!)」。更甚的是,學生們還要學會從美學角度「欣賞」語言文字,甚至透過本科發展高層次思維能力和良好思維素質!
如此立意「不凡」的課程,自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可以應付得來!
或曰,作為一個大學入學試,要求較高豈非必然?類似上述觀點,就如太陽從東方昇起,西方降下,並無置喙之餘地,但當我們將之與同樣作為大學入學基本資格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作一比對,自會發現當中之差距。
一、鞏固學生已往所學的中國語文基本知識,提高學生閱讀、寫作、聆聽、說話等語文能力,尤其著重思維的訓練與語文的實際應用。
二、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啟發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品德,使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三、提高學生學習中國語文及文化的興趣,並使學生有繼續進修的自學能力。
當中的充滿鼓勵成分的「提高、增進、啟發、培養、加強」豈可與今天的「掌握、能夠」同日而語?又例如,昔日著重的不過是「思維訓練」,今天我們平均年齡較小的考生卻要處理「高層次思維能力和良好思維素質」(到底什麼是良好思維素質?)。由此觀之,中文科合格率偏低,或許是局方用來篩選能入大學之菁英的手段之一,而非意想不到之結果。
亦正因此,局方便因應「需求」,試圖利用中文科有限教節為學生提供「獲得全面而均衡的語文學習經歷」(見下圖)
均衡發展讀寫聽說能力,全面發展讀寫聽說的綜合語文能力。
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加強中國文學元素。
加強品德情意教育、文化學習,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反思和認同。
培養思維能力和素質,鼓勵獨立、批判性思考,發揮創意。
提高閱讀興趣,拓寬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積累知識和語言材料,拓展視野和胸襟。
配合時代社會,因應學生需要,編選多樣化的學習材料,靈活運用學習材料。
可惜的是,一廂情願的局方卻忘記了/輕視了上述的課程設計方向的先天破綻:
語文的實用性和美文的觀賞性本來就是兩套截然不同的學習進路,前言(即讀寫聽說+綜合)講究基本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以客觀簡潔有力為上,而後者則針對個人對文章的體會感受分析評價,不避主觀色彩,兩者所需之要求分別極大。然而,當局在設計新高中學制時,明顯不欲複製昔日舊制學生只懂「解構」範文,連基本書信也無法寫好的窘態,遂加入大量基本語文溝通元素,例如卷五綜合,以協助學子應付日後的職場需要。
只可惜當局在設計新課程時,並未有將此「範式轉移」清楚告知天下。另一方面,為免避免重視傳統的中文人發難,教育局更夥同考評局在卷一閱解中加入大量有關寫作技巧或結構分析的題目,或在卷四口語一卷加入爭議極大的朗讀部分,希望能做到面面俱到。
不少論者,包括越俎代庖的經濟學人經常發表文章重提範文教學。愚見以為這不啻是外行人管內行人的常見錯誤,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淺見。事實上,只要官僚的思維不改,問題根本無法解決,而最終的結果是,學習及考核內容增加了,莘莘學子的中文水平未見提升,明顯地,他們都是官僚主義的受害者。
充滿恚忿的學習環境
文憑試中文科之困局,撇開當局之貪多務得,亦可歸因於家長及學生對中文科的嗔怒之心,及飽受折騰的中文老師對工作環境的不滿。
正如前文所言,收讀中文科的學生要達到當初設計的目標,需要耗用極大量的學習資源,包括時間和心力。事實上,中文字難學難精,若非入大學必修,向來不受家長及學子重視的中文科早被人棄如敝屣。
星期日檔案中的受訪家長明言不明白為何今天還要學文言文,正好反映家長對於中文科的不滿。同理,他們大多以為,學習不同文類寫作,在現實生活中本無實用。至於閱讀,更是浪費時間──閒暇寶貴,有空看書,不如多學英日法德語或禮儀班。
跟他們多講文化傳承的高論,大概只淪為陽春白雪。事實上,即使功利地說,他們亦不會明白,中大華區的政商名人至今仍不時在講詞或文章中引用古典詩詞祉名人嘉言以增加說服力和書卷味,跟學好文言文之間的關係。
往昔的文化科,若老師有心,挾九成合格率之助,亦可將之包裝成沉重考試壓力下之避風港或理想國。如今合格率大降,學生家長同樣惶惶不可終日,壓力遂降在前線老師頭上。偏偏受當局之政策所累,中文科的成績又並非如昔日般講究多勞多得(卷三聆聽,尤其令人聞風喪膽的奪命四式便是最佳例子,跟考試無直接關係的選修單元更是重災區),家長及學生難免會有「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之嘆。
面對極為恚怒的學生及其家長帶來的商機,補習天王自然想盡千方百計乘虛而入。慨贈金句表讓學生臨考前有所依循已屬當中「王道」,挑撥離間力數日校老師無能庸碌更是常見殺著。
不能否認,學習應試技巧的確有助得分,但單憑所謂應試技巧能否回應評卷報告中「意見陳腔濫調、意念單薄貧乏、語言無味及詞彙貧乏等」對學生年復年的批評?殘酷的現實是,愈來愈功利的家長們同學們對中文科之厭惡日益加深,而困在夾縫中的前線老師卻要向學生硬銷「無用」的學習內容。日夜批改換來的卻是學生、家長,甚至校方的不信任
如此一來,中文科的整體水平又怎會進步?
愚痴無明的考核準則
考試本來是公平公開的平台既讓學生盡展所能,又可忠誠地反映學生的得著。可惜,面對平衡上述種種難題,考試局唯有選擇最能量化的評卷方式──不理所謂語文水平,以能否完成及扣緊題目的要求(即所謂任務)為核卷重心。
在這種講究量化的標準下,一切創意、批判能力靠邊站,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作答公式便成為大贏家,而不諳此道,自命不凡亦是不少來自名校的考生首屆無辜戰死之主因。
以卷二作文為例,考生必須扣緊題面上的每一個題旨加以發揮,方能避免離題,影片中科主任提出的「休學年」一題便是顯例。又以卷四口試為例,即使雄辯滔滔,若未及回應題目之「任務」,亦難以取得較佳分數。
表面看來,要求學生扣題並無不妥,但長此下去,香港學生的中文水平必然大降。事關高分者可能只是懂得考試技巧而並非有真才實學。以卷二為例,相比以往的命題作文,目前的新題型明顯更著重「任務」的完成,為了方便出題及核卷,考評局日後推出的題目會否愈來愈重視可控程度而變得因循苟且,實在難以估計。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即使當局多搞十次中期檢討,若依然無法擺脫上述於「教、學、評」三環同時出現三毒問題,香港學生的中文水平只會一代不如一代。
延伸閱讀:
給考評局及考生的幾點建議
原文(附影片、圖片及相關連結)
http://tommyjonk.xanga.com/772416130/%E8%AB%96%E6%96%87%E6%86%91%E8%A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