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贵族教育”失败的根源在哪

近日,广州300多名债权人在历时14年后,终于拿回投资于天河区“金钥匙学校”的6000多万元教育储备金,追讨之路画上句号。一个倒闭多年的贵族学校,在有关各方关照下,了结其债务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唏嘘与反思。

“金钥匙”的破产命运并非个案。为了适应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水涨船高的教育要求,加上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上世纪90年代,众多社会力量开始兴办所谓贵族学校。具体到现实操作,1993年,广州英豪学校在全国率先采用“教育储备金”模式“以息办校”,一下募集到巨额资金,打开民办教育发展的资金瓶颈。应该说改革的整体方向并没有问题,然而这样的冲动热情很快便遭遇寒流。1994年起,国家宏观调控连续8次降息,教育储备金模式经营方式存续的基础受到冲击,很多学校的还款变得异常困难,短暂的喧嚣后,这些学校开始纷纷倒闭,既是市场淘汰机制的正常反应,也标志着一轮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尝试的失败。

“贵族学校”生不逢时的表象背后,首先反映出来的是民办学校融资渠道窄,承担风险能力弱。相比现在的官办名校,在没有任何官方力量的扶持下,只要市场环境稍微发生改变很容易原形毕露,进而被淘汰。

其次,“贵族学校”定位偏差导致违反了教育规律。贵族学校本身就是反潮流的教育方式,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加上中国历史中本没有什么贵族传统,培养贵族可见其难度。国外著名贵族学校无一不是经过上百年锤炼与沉淀。

再次,心态很浮躁。正因为教育很难,贵族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很多学校扎堆兴立后,并没有在教育质量取得多大进展,名为贵族,实为高收费,很多学校沦为暴发户学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迅焉。

如果一切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当众多良莠不齐的学校经过市场筛选之后,自然会留下金子,冲走流沙,民办教育不会因为市场而消亡,反思过往,吸取经验,仍然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然而,在面对民间自发孕育的改革和挫折,政府不是选择完善市场规则,放宽办学条件,当人们经过短暂的冲动,回归理性,需要更多特色学校时,发现教育领域也开始出现了“国进民退”,政府对民办教育支持力度的欠缺,导致官办学校不断攻城略地,破坏市场规则,同时使得教育改革愈发艰难。很多对教改失望的富有阶层,开始尽可能地将孩子送去国外读书。面对这般无奈,谁最该检讨呢?

(文章发表于2013.3.22《信息时报》)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011f0102ecnq.html

Avatar
信力建
写作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