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教育研究所(IIE)的统计,2011-2012学年有194,029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注册,占所有外国留学生的25%。这个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23%,更比十年前增长了207%。在本科而非研究生的层面,增长幅度就更快,达到31%。IIE的统计显示,60%以上中国学生的费用来自家庭,这笔费用往往高达几十万美金,但中国家庭还是义无反顾地送孩子出国读书。
为什么中国家庭对本国教育没有信心?教育本是公民的个人权利,但是近年来政府投入太少干涉太多,所衍生的矛盾也与日俱增。加上苏联教育模式的长期浸淫,使大多数孩子读死书,失去灵性和悟性,无法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导致有条件的家庭纷纷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
那么,如何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把国外一流名校引进来就是解决之道。国际合作办学可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学习过程,缩小与国际教育之间差距,且合作办学成本低、见效快,是名副其实的“不出国留学的绿地”。比如新加坡的大学,是非常鼓励与国际同行的国际合作的。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上的合作,与美国耶鲁大学在东西方文化优势基础上合作发展博雅教育,以及南洋理工大学与美国沃顿学院的合作等。新加坡还很重视多样化人才的引进,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有约50%的教师、25%的本科生、70%的研究生和70%的研究人员来自其他100多个国家,学生们还受益于60多个与海外顶尖大学合作的联合培养计划和双学位计划。
其实近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要求“优先发展教育”,“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限,鼓励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机构”。随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便得到迅速开放。如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等。另有几所“洋大学”也获批建设,如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在浦东陆家嘴宣告成立。此后,由昆山与美国杜克大学、武汉大学共同设立的昆山杜克大学在江苏昆山正式揭牌,由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举办的温州肯恩大学,也获批开始建设。占地100公顷,投资27亿元人民币的香港大学深圳校区将于今年落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计划也将于今年开始招生。可以说,我国教育开放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毕竟起步缓慢,还得加快。
以前曾听闻教育部傲慢地搁置了几千份中外合作办学的申请,不知是否属实?不论如何,笔者都希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够贯彻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突出一个“放”字,专心做好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其他服务性工作,盘活现有教育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放手让一切教育资源和发展教育的积极性源泉充分涌流。特别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合作办学途径,提升合作办学层次。并与国外大学相互承认学分和学历,以国际化带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文章发表于2013.4.17《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