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至8日,中美两国元首将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私人会谈。6月7日下午4点开始,当晚两人将共进私人晚餐;次日早上在早餐会后,二人还有非正式会面接触,之后进入双边会晤,直至中午结束。这种场景在美英首脑聚会中或许并不鲜见,但在中美关系史上却是十分少有的安排。“这创造了中美首脑会晤的新方式。”一位中国外交官员日前告诉记者说,“既有(相对)大范围的对话,也有很多场合的单独会面,两位领导人会一起散步、聊天、吃早饭,而且是长时间的,这是前所未有的。”
事实上,自从习近平上台之后,外交风格上的大幅转变也是前所未有的,而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人性化。这在多次的出访活动中都有极大体现,而且“人性化”已不仅是外交亮点,更是执政亮点。
如同《纽约时报》曾指出的那样,习近平“展现出更加平易近人的公众形象”。在与外国政要和民众接触时,习近平善于讲故事、引典故,精彩语言不断,很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同时也是深入浅出地讲道理,既富有亲和力,又非常生动。俄罗斯外交学院院长巴扎诺夫评价习主席“表现出的睿智和朴实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
实际上,自习主席出访以来,暖色频现:“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加勒比从未离开过我的视野”,话如暖流,润物无声;为夫人撑伞、同特多鼓手“演奏”钢鼓、向多米尼克年轻总理表示新婚祝福、走进哥斯达黎加农户家中品尝咖啡、和夫人闻花香、共尝一块饼,一举一动,不经意间流露柔情,表达真意。此外,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的大方得体、美丽优雅,亦为“习式外交”增色不少。彭丽媛还单独出席了一些公益和民间交流活动,譬如在刚果看望爱滋孤儿,赢得了当地官方和民众的一致赞扬。
早在去年12月,新华社就史无前例刊发特稿披露习近平家庭生活细节,作为儿子,习近平孝敬父母——每当有时间就要陪母亲一起吃饭,饭后他会拉着母亲的手散步,陪她聊天;作为丈夫,习近平对妻子体贴入微,呵护有加——只要条件允许,无论多晚,习近平每天都要跟妻子至少通一次电话,互致平安后才放心休息,几十年来一直如此;作为父亲,习近平教女有方,夫妇俩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是他们质朴家风的写照。这些家庭生活细节进入公众的视野,让人们了解了习近平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成员各自都在干什么工作,平常是怎么生活的,习近平又是怎么持家的,这对于人们了解八小时以外的习近平无疑是一种透明化的解读,不但有治家的借鉴意义,更有治国的积极意义。
要知道,以往中国领导人一般都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台湾作家李敖来北大演讲,就曾戏言自己最佩服当时的宣传部长,因为这位部长从来不会笑!又比如前总书记胡锦涛长期从事党务工作,说话严谨,表情严肃,语速较慢。而前总理温家宝曾长时间到处视察,很亲民,但说话一板一眼,有些放不开。但这些原本领导人应该保持神秘的“惯例”,在习近平上台后就被打破了。中国领导人的家庭生活、领导人的履历和爱好,一目了然,不再需要公众揣测。
在很多国家,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媒体知道领导人的行踪,还可以了解领导人的生活,这些都是可以自由报道的。如俄罗斯普京总理有几个女儿,长什么样,他有什么爱好,常常去哪里,俄罗斯人民都了如指掌。最近更是被爆出普京和妻子已经离婚,但这些都不影响普京的形象。在他们的国度,人们不再需要遥远地对领导人仰望,因为领导人也是普普通通的一员,也是在老百姓的身边生活,是真正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家之不存,事之不有,业之难成,国之不再。人们更愿意相信:爱自己、爱家人的人,才会爱老百姓。否则“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像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在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后决定再次参选。10月14日,他到密尔沃基发表演讲。就在他登上台准备演讲时,刺客施兰克从人群中冲出,朝他开了枪,击中了他的胸部。他惊诧地摇晃几下,马上又恢复了镇静。凶手很快被捉住了,民众愤怒地要痛打他。罗斯福感觉自己的伤还不至于危及生命,而此时正是展示硬汉形象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拒绝了人们的好意,站在台上大声地说:也许你们刚才都看到我挨了一枪,可这点小伤根本不算什么,甚至它都不能杀死一只麋鹿。他足足坚持了90分钟,直到做完演讲,才去医院就诊。此后,各家媒体都争相报道了罗斯福遇刺后强忍疼痛发表演讲的新闻,这无疑给竞选增加了砝码,他在后来的演讲中也都要说说自己的英勇之举。但最终罗斯福还是输掉了大选。在总结失败教训时,他说:我原以为自己的刚强值得夸耀,可民众却觉得它更应受到批判和谴责,没人相信一个不顾惜自己生命的人,会有能力保护好民众。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连自己都不爱惜,怎么能保护好他人?
因此,习近平以他爱护家人、平实坦荡的亲和形象,为全世界展示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独特风格,以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正以最大的诚意与世界构建和平和谐、普世共存的环境,这比起神神秘秘猜不透的大国领导者的外交形象来说,“习近平风格”无疑更受世界人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