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力:暴雨中的六四24燭光

謝謝 Denis 的相片。 新聞報道只是看到燈火通明及聲音恢復的時候,但有好大半個小時,是這樣的:沒燈、沒聲、沒傘,只有無情的雨水、熱熾的人心,以及鏡頭拍攝不到的: 1) 致命的閃電可能打中台上高架的鋁架 2) 工作人員奮力推著隨時觸電的水浸音響器材 3) 草地工作人員與泥水垃圾搏鬥至深夜收拾場地的堅持。 我對義工們的體諒及尊敬是不能言寓的,希望大家的包容能夠再多一點。

今夜發生的,有義務要作一個紀錄。

7:50:正要準備兩首歌後就開始集會,雨來了,一下子「變」得很大,後台急忙保護所有音響器材,司儀在台上繼續工作。
7:52:不太確定時間,應該不到兩分鐘,燈突然熄了,所有音響也突然停了,我們知道,大會斷了電。身邊義工的 walkie 報銷了,我為了與遠處的 panel 及 control room 保持聯繫,必須撐著傘保護通訊器材,卻又看著台上的司儀在豪雨中堅持著。
7:55:很快有義工弄來了大聲公,台上女司儀用大聲公繼續微弱地主持著,control room 傳來消息是,維園供電斷了,正在搶修。
8:00:雨越來越大,常委們決定按程序在沒有任何音響及燈光下立即進行獻花儀式,便與學聯的同學們在雨中獻花,並一直走到維園的最後一個場區。就在獻花開始時,大鼓的聲音響起,負責的義工自行走到台上,在暴雨下竭力地敲著鼓。
8:25:panel 的 DSM 傳來消息,聲音很可能可以恢復,台前的群眾已經一直堅持著與司儀在叫著「平反六四,永不放棄」的口號很久,再過數分鐘,就在群眾的齊聲口號下,有一支咪推著了,義工在後台叫著「平反六四」並把咪交到女司儀手上,燈光也亮起來,另外一支咪也推著了,交到了普通話司儀手上,陪同部份喇叭,可以運作。
8:30:女司儀拿到咪,第一時間宣佈已經進行了獻花,帶領群眾一同面向民主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三鞠躬。
8:35:常委們還在獻花的回程路上,由於只有部份音響,台上播著呼籲、消息發佈及唱著民運歌曲,就決定先由學聯的代表上台講話。就在學聯代表講話途中,音響及燈光又突然停了。
8:40:也是大約的時間吧,音響及燈光又恢復,常委們也回到台上了。DSM 傳來消息,panel 其實是水浸得很厲害,推著了音響的工作人員,其實水是浸過腳的,即器材也浸了,故此不能確保運作時間可以很久,雨也沒有停,大家都看到有不只兩次橫破長空到地的閃電,台上是充滿高架的鋁架,為了安全,必須盡快完成程序。
8:45:在簡化版的悼辭及大會宣言後,就宣佈大會結束,著市民安全離去。但由於接到糾察長通知,有大批市民仍然從銅鑼灣進場,故此決定台上繼續向進場群眾解釋,以及唱民運歌曲,好讓進場的朋友可以有機會參與,也呼籲離開的市民從天后離開,以免混亂。
8:50:雨變小了,也知道音響已經大部份運作了,一直在台上的學聯朋友再講話,支聯會主席也呼籲大家收起兩傘、舉起燭光,進行一次默哀。
9:10:市民仍然魚貫從銅鑼灣進場及從天后離場,並到來台前點起燭光及唱著民運歌曲,「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花」的歌聲響遍維園。雖然已經宣佈大會結束,但台上的點火系統由於需要處理易燃物料,故此就點亮起來,有常委就開始在燒吊唁冊,司儀亦隨著向群眾宣佈燒吊唁冊。
9:20:場內的市民開始散去,決定在9:30,在《血染的風采》及《為自由》的歌聲之後,正式完結。

以上紀錄是按我收到的訊息、電話及工作程序記下的,希望讓關心晚會的朋友都知道事情的進展。

以下是我個人的觀察及感受:

1. 必須先感謝司儀的臨危不亂及堅持,尤其在開咪後第一時間是帶領市民向紀念碑鞠躬,我十分佩服。看到不斷的閃電,我是真的很擔心各人的安全。
2. 各個工作單位都一直很合作,大會及糾察隊的消息都很清晰,尤其 panel 沒間斷的聯繫,是協助台上運作的很重要關鍵,跟 DSM 是欠了一個感謝的擁抱。
3. 支援聲音的後台 supplier,在大雨下仍然奮力推著無線咪,四周都水浸了,電線滿佈,其實是很危險的。
4. 敲大鼓的義工,是自發上台的,而且堅持了很久很久,在音響恢復運作後,就默默地退下了。
5. 後台的義工沒有氣餒,仍然在補位、傳遞蠟燭、維持秩序。其實紙杯都濕透了,義工們是掏手點著蠟燭 stand by 的,我看到他們的手是滴滿點熱了的蠟燭。
6. 有經驗的前輩義工的提點,讓我可以「看來」很冷靜處理。
7. 除了手機報銷揮手區,樂隊台上的音響器材應該要報銷了,樂隊是一直都不收分毫的,還賠上寶貴器材,沒半點怨言。
8. 學聯的朋友,一直堅持及在配合,有好一段時間是很感謝有你們在撐著。
9. 常委們的諒解及配合,令我很想講,什麼大佬架子都只是謠傳。
10. 市民及傳媒朋友都很包容,我看到的,是真正的香港精神。

原文链接: http://www.inmediahk.net/6424backstage2

Avatar
力力
写作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