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鸡团军”为何惨败?
(原题:从“斗鸡”看洋快餐的流行原因)
赵 牧
去年上海等城市街头爆发了一场“斗鸡”大战。“蓉华鸡”等中式快餐向肯德基家乡鸡等西式快餐主动挑战,“洋鸡”快餐店开到何处,很快便有只“中国鸡”在旁边赳赳而立,大有不分出个公母不罢休之势,一时间报章纷纷为“中国鸡”鼓噪,很是让不少国人兴奋。
不料,近日有报道说,这场“斗鸡”大战不过一年已经分出公母,中国“鸡团军”溃不成军,纷纷高挂免战牌,改头换面干别的去也。堂堂饮食文化大国,在快餐业一跟头,真有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有报道历数“中国鸡团军”惨败的原因:
1、标准化不够,一天一个味,一个师傅一个味;
2、服务质量有如抽风,时高时低;
3、卫生也不行,早上挺干净,晚上便无处下脚等。
报道条分缕析,令人折服。不过似乎漏掉了条更重要理由—文化的理由。
这快餐业本是工业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对美食家而言,如果他要去吃快餐肯定不是自愿,而是迫于无奈。中国乃饮食大国,美食家遍地,既然如此,那么就得认真想想西式快餐为何如此“火爆”,这里一定有我们没察觉的理由。
几年前,麦当劳快餐打入北京便立即创造了几个第一。在王府井街角的那个麦当劳:在遍布世界的连锁店中它是面积最大的,同时也是顾客最多、效益最好的。
生意最火爆的快餐店,没有出现在任何老牌工业国,却出现在北京繁华的商业区王府井。难道说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不成?显然不是。
对人头攒动的麦当劳做番观察,便知其中极少行色匆匆的职员,更多的是些神闲气定、慢条斯理的“消费”者。谓予不信,不妨自己去看看。
在中国城市的麦当劳快餐店里有“四多”:
1、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多,吃“新鲜”的多;
2、逛商店顺便小憩填肚的市民多;
3、收入不高吃不起大餐又想有点情调的情侣多;
4、被麦当劳小丑形象和小礼物吸引的孩子多。
这“四多”与“快餐”的本意毫不相干,简直可以说是“闲人吃快餐”,真是妙不可言。
国人既非为“快”而去,众多吃过的也觉得“不过如此”,但这快餐店的生意依然看好,以至见过世面的归国同胞均纳罕不已。根据这个“四多”推断,谜底可能还是在于国人好奇,而吃文化的精髓往往体现在是否吃过,而非一定要好吃。加之快餐比正经的饭店便宜,且明码标价,普通百姓出入其中没有不知价格深浅之忧,于是驱之若鹜,便成街头时尚。“中国鸡”在同胞中却没新鲜神秘感的优势,即使其它条件完全相等,“中西方鸡团军大战”的结果,怕也只能是这样。
所以与其说“中国鸡”被“洋鸡”斗败了,还不如说是发动中国鸡攻势的那些人,对国人那份闲情和想法缺乏起码了解。如果国人的生活真如陀螺般转起来,被逼无奈非“快”而不能餐,只能就近抓到什么吃什么时,“中国鸡团军”才有站起来的可能。
1994年3月21日
原载《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