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東:李嘉誠是奸商嗎?

IMG_0507

葵涌貨櫃碼頭爆發工潮,坊間不少人將矛頭指向李嘉誠,李的粉絲認為是「仇富」表現。是耶非耶,未見深入討論,本文嘗試探究一下。

首先要明白,「仇富」含負面評價,是一種具攻擊性的政治修辭。給貼上此標籤者,予人失去理性、受強烈情緒支配的感覺。他們被仇恨衝昏頭腦,敵視所有富人,不理對方是否生財有道。根據獅子山精神,只要不怕吃虧,埋頭苦幹,總有一天得到回報。我們不用妒忌有錢人,香港有的是機會,與其仇富,倒不如自己發奮圖強,賺第一桶金回來。這個想法深入民心,亦導致「仇富」的標籤特別有效,一貼在批評者身上,他們對為富不仁者的指控就很難成立。

超級富豪賺的都是骯髒錢嗎?筆者未敢下定論,但稍為關心社會者,不難發現他們億萬家財之中,很大一部分是取之無道的。寡頭壟斷多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行業,賺了大錢,還不斷加價,不斷巧取豪奪,榨盡市民一分一毫——這些例子大家耳熟能詳。是次抗爭,讓大眾對不義之財有進一步認識。原來貨櫃碼頭每年賺數十億元,前線工人的薪酬水平還不及九七年,而且工作環境惡劣,生命亦得不到足夠保障。一個有血性的人,看見這群具專業資格的勞工受盡資方欺凌,批評以李嘉誠為首的大股東和管理層,難道不是很正常的反應,如何仇富呢?

賺的是否不義之財,李粉有另一番見解。在他們眼中,香港是經濟最自由的城市,所有人都有機會各展所長,靠自己努力賺取酬勞。由市場決定如何分配經濟成果,最為正確。李嘉誠掙得天文數字的財富,只表示他有傲視同儕的本事,不應受指責。(李氏曾透露在香港投資有壓力,做生意招人妒忌)政府干預,例如徵收左翼21提倡的李嘉誠稅,只會改變人的行為模式,浪費資源,拖慢經濟增長。工業行動更要不得,大大增加社會成本,破壞繁榮安定,以至打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總之,有助增加GDP的事,每個人都要依從,他們其實是將經濟學教科書的結論,當成指導發展的思想,務求社會的運作方式更合乎理論模型的描述,有如自證預言。在這些理論模型中,人是理性的,自私的,只會為私利打算。所以最大的「公義」,是政府盡量撒手不管,提供放任的市場環境讓人逐利。人的尊嚴和基本權益皆可量化,用來交易。對欠缺議價能力者施加剝削,自然是不同個體與群體間博奕的結果,不能輸打贏要。

李粉這種對人性的理解,源自視市場為宗教信仰的經濟學者。他們認為勞方所謂受壓迫,薪津不理想,是由供求定律決定,沒理由怪罪資方。況且,受僱條件是在你情我願的情況下簽定,不能中途撒賴,否則違反合約精神,立下極壞先例,損害香港形象,對大多數人不利。問題是,除了兩餐一宿,人性還有很多面向,自私的,無私的,並有各色各樣無法量化的訴求。當我們用供求定律來論斷一種行為的對錯,其實是將之定性為單純的經濟活動,排除它同時含有道德價值成分。僱主和僱員之間,本來便涉及利益交換和商業倫理人情,現在剔除後者,只剩下利益轇轕,這樣做真的可取?經濟學者從來沒好好解釋過。這次罷工工人的遭遇,正好向他們摑一巴:眼睛只看見錢,便不會把無權無勢的員工當人看待,我們可願意自己的家變得如此冷酷無情?

還有,所謂合約精神,關鍵從來都是勞方究竟有沒有足夠的談判本錢。有合約固然好,但假如勞方議價能力太低——這是本港產業空洞化的後遺症,政府和商界責無旁貸——資方根本隨時可毀約,有多少大機構迫人轉自僱以節省福利開支,或遣散員工再安排轉職至外判商(李氏旗下的屈臣氏蒸餾水正推行此計劃),或再用薪津低一橛的新合約重新聘用,難道這些做法不違反合約精神? 幹嗎李粉和市場教的教徒不曾置喙呢?

縱使經濟持續增長,但貧富懸殊不住加劇,過去給捧上天的「成功」之道——市場至上的方針、公共資產私有化、低稅率和去規管化政策等——換來的好處,只有少數人受惠,我們實在沒理由繼續以GDP增長為首要目標。以提升經濟效率為由而取得公眾支持的外判制度,經過今次罷工,其價值亦要重新受審視。原來所謂效率,是透過不斷榨取工人的健康和正常生活而得來的。由於外判商的合約大多數以價低者得的方式取得,為求壓縮成本,必將經營壓力轉駕工人,造成結構性的剝削。支持外判制便變相支持資方欺壓弱勢的基層勞工。

一直以來,李嘉誠被人推許為賺錢天才,工潮發生後,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視這個商業神話的背後,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商業奇才有很多類,迄今為止,李嘉誠展現的是「算死草」式的精明。他究竟知不知道一班為他服務的前線員工有甚麼待遇? 若果不知道,他早前說日日都問自己是否對得起香港人,便白說了。他的賺錢智慧其實充滿盲點,只懂無寶不落,有錢賺到盡,並不䁱得這樣做生意必然把社會企業責任拋諸腦後,間接害人無數。若李氏是知道自己旗下公司,利用外判方式大幅節流以增加利潤,並把道德責任卸得一乾二淨,那麼,說他是一個無良商人,並不為過。究竟李嘉誠是否奸商,便由讀者判斷。筆者特別要說的是,李先生一直樂善好施,受人稱頌。但行善不是用錢收買人心,沽名釣譽,行善對人有高尚的道德要求,其中一點是,他的善款來源必須乾淨,必須取之有道。若用缺德的手法賺錢回來,再捐出去,這不叫做行善,這充其量是補過。

原文链接: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6317

Avatar
陳日東
写作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