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_雷顺莉
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就是一个玩弄数字游戏的江湖。2012年11月11日,是属于阿里的狂欢节,当天淘宝创造了191亿的销售额。而营造全民狂欢的主战场之一,就是新浪微博,在这个由无数网民、草根大号、各类官微以及阿里阵营共同参与的平台之上,“双11”狂欢时,仅关于天猫促销的微博信息就多达5300万条。
这也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与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最甜蜜的一次约会。此后有关阿里将“牵手”新浪微博的消息就不绝于耳,半年后,当传言变真时,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张鸿平发微博感叹:艰难的46次谈判。
于是,5月1日,在这个不劳动的假期里,我们一边淘宝,一边在微博上看“阿里浪”的联姻:聘礼为5.86 亿美元,协议是阿里得到新浪微博18%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并在未来有权按照事先约定,将持股升至30%。
显然,是数字让两家公司相爱: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有5亿,每天有4700万活跃用户,淘宝网有800万卖家,天猫有5万卖家,两种数字结合,再造一个淘宝也不是梦。当然,这是外界以及外行对这起“婚事”的最佳想象。在电子商务分析师李成东看来,大多数人用微博,是为看新闻八卦,而不是购物,假如微博满屏尽是“亲,还包邮哦”,新浪微博已经走低的人气,可能会变得更黯淡。
聪明的马云,绝不会干杀鸡取卵的事,新浪也不会如此轻易地卖身。两家确因数字而结合,但又并非数字的简单叠加,而是想营造一个持续热辣有卖点的故事,然后开出一个硕果累累的“数据魔方”。试想5000万条微博轰炸面前,人们会有何感想?
营销中有个从众心理,这在中国尤甚,比如豆瓣上对某部电影的评分,很可能直接影响它的票房,APP上刷榜,会影响应用的下载量,就连淘宝上不刷几个爆款,似乎都难以维持好业绩。
熟于此道的阿里,自然明白新浪微博这个“姑娘”最诱人的资本是媒体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体现在,围绕她的身旁,总有一群可以影响大众的舆论精英。这才是阿里需要新浪微博,作为移动互联入口的真正意义——不是直接将微博作为广告及精选卖场,而是有技术地将每天刷微博的人,持续地引导到天猫和淘宝上逛一逛。或者加入某个狂欢节,比如“双11”;或者某个特定热点事件引发网购潮,比如PM2.5;甚至某个特定时期的抢购大战。
玩游戏的人多了,想参与游戏的商家就多了,结果自然是交易量上去了,阿里的收入也增加了。阿里的宗旨是什么?帮助中小企业做生意,既然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那么阿里的收入来源也只能是中小企业,理解了这家公司的本质,才能看清双方“联姻”的真相。
这也是Facebook和Twitter,从来没有因为电子商务而获得高额利润,反倒是Google和百度因为电子商务而大赚一笔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网民,从社交平台上了解某种潮流后,到购物网站上完成交易的举动。
所以,“新娘”能给“新郎”带来源源不断的影响力,让到“新郎”家做生意的商家不仅车水马龙,而且还积极参加“新郎”的游戏,这是两家能走到一起的原点。围绕这个原点,又能形成一个搭建移动互联的生活圈战略:阿里获得移动互联无限购物机会,获得本地化服务的拓展可能;新浪微博则获得资金支持,减轻包袱,继续去做自己的话题之王。
如果再向外拓展一圈,才是所谓的对抗腾讯,对抗微信。对阿里来说,腾讯从来不是一个孔武有力的竞争对手,微信放弃网购而选择游戏作为盈利突破点后,更不能对淘宝世界造成实质危险。马云害怕微信只有一种可能,即阿里从微信这个平台收获不了任何有价值有热度的影响力——即使微信作为电商流量导向口,腾讯也不会大度到为别人做嫁衣的地步把利益拱手相让。何况,好学的腾讯一向都对热门的数字比较敏感,企鹅转化为敌人的速度,就如同微信用户数上涨一般迅速。
于是,一个间接结果是,移动互联江湖,阿里与腾讯成为最有实力的两位,剩下的公司不是结盟,就是等待被结盟。当然,这是最后一层的考虑。
至于深懂人性的马云,让新浪管理层套现8000多万美元,挤走百度,最多是这份爱情中的一个小花边,不深懂人性,又谈何引领江湖。
原文链接: http://www.nbweekly.com/news/business/201305/33064.aspx